澎湖文章网 手机版

任政 | 从“五个承载中心”理解城市与文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21:24:00    

一部城市发展史,即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我们要谈论城市文明,首先需要明确城市与文明的内在关系。作为一种文明现象,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具有深层的文明意义和效应。在美国城市学家保罗·诺克斯看来,“文明和城市在历史上就是珠联璧合的”。英国人类学家约翰·里德则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产物,在这里展现了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同样,中国学者在对中国城市的研究中得出,“中国城市是中国文明的载体”。纵观人类文明史,城市与文明之间是一种双向驱动、双向塑造的关系。城市兴则文明兴,城市衰则文明衰。反过来亦如此,文明兴则城市兴,文明衰则城市衰。可以说,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从文明城市创建迈向城市文明”的时代课题,也指明了“为何要建设城市文明,怎样建设好城市文明”的时代重任。早在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中国城市对中华文明的承载,“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城市是一个主要载体”。新时代中国城市既是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中心,又是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融合发展、打造文明共同体的场域。这也意味着城市文明建设是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部分和重要环节。

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关键在于城市具有多重文明功能和机理。

城市是文明贮存与传承的承载中心

文明的发展首先需要文明要素的贮存与传承,否则,文明的发展将难以持续。在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看来,“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城市的功能构造是一个文明贮藏的容器,促进人类文明要素与文明成果的保存与传承。

在人类文明史中,城市确保了文明的保存与传承,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的城市是西方文明的重要贮存与传承。同样,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和杭州等为代表的古代都城虽历经变迁、王朝更替,但这些都城的发展从总体上延续至今,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留与传承了中华文明。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在历史发展与文明交往过程中保留了多样的文明要素、文明成分,形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因而,城市的发展必然能够催生和造就多样文明。城市文明在其本性上也必然是多样性的文明。

城市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承载中心

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与互鉴,其承载中心就是城市。城市是人类多元文化与多样文明要素的空间交织与聚集,是多样文明生成的主要场所。正因为城市中多样文明的共存,才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城市是一个多样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文明要素不断碰撞、激活、发展。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城市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平台,实现了多样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不断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现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可以说,城市文明的发展过程正是展示了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动态发展过程。

城市文明内在的交流与互鉴发展模式有力地破除了西方所谓的“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等片面的文明发展论调。以上海城市文明为例,它代表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孕育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特别是,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典型建筑,石库门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产物。

城市是文明融合与创新的承载中心

人类文明在交流与互鉴中才能发展,在融合中才能实现创新。城市不仅能够贮存和传承文明,更能够融合与创新文明。城市生活与文化交往的基本属性是差异性、多样性、自由性与公共性,这促使城市对多元文化与多样文明要素的不断地吸纳、聚集,激发文明创新活力,不断孕育新的文明,成为文明创新的沃土。所以,城市不是文明的静态背景,而是动态地参与了文明的融合与创新过程。城市是文明要素融合与创新的整合体,在总体上推进了文明的革新与进步。

城市文明是文明融合与创新的具体形态。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只看到了多样文明发展过程中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相互融合与创新的一面。城市文明发展的实践在理论上佐证了多样文明交流互鉴论的合理性,在实践中推进多样文明融合与创新的具体实现。

在上海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终促进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上海的交融和汇合,形成了上海独具特色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明形态。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看,整个中国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发展成为孕育与产生新文明形态的现实基础,这也回答了当今中国为什么能够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

城市是文明展开与实践的承载中心

城市既是文明的生动写照,又是文明展开与实践的场域。城市文明本身重在强调立足城市发展来推进文明走向现实。城市是文明的最佳实践地,推动文明的现实转化与实践展开。新时代人民城市更是确立了文明实践的标杆,成为推进文明展开与实践的重要载体。城市是社会多元群体精神生活与文化交往的重要场域,塑造着文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可以增强人民群体之间的文明认同与归属,营造共同的文明记忆,引导共同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通过人民城市打造文明共同体,发挥文明养成的作用,推动确立共同的文明标准、文明理念、文明行动,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塑造文明新人。

城市是开拓与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承载中心

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形态,城市文明展现了人类多样文明互鉴共生的图景,其发展呈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与内在规律,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总体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明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性的、文明发展是冲突的还是交融的,这是人类文明观的重大问题。城市文明为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本质、处理多样文明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推动了多样文明意识的觉醒与自觉,重塑了人类文明观。多样共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根本之道,蕴含其中的多样文明观彰显着每一种文明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多样文明并存本身就是合理的,谁也不能否认和无视其他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多样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城市文明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与走向。中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孕育着深厚的文明底蕴,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生成。新时代以来,人民城市建设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具有文明史本身的合法性,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城市的文明本质既体现着世界文明总体进程,又具有中华文明的根本基因,孕育与产生着新文明形态。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实践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增强文明自觉、文明自信、文明自强,有力地驳斥西方所谓的“文明等级论”和“文明优越论”的论调,破除西方文明中心论与文明话语霸权。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文明功能,凝聚与提升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与话语系统,书写中国城市文明新篇章,为世界文明进程作新贡献。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