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全国率先高标准推进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9:03:00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毅璞
安徽在全国率先高标准推进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以数增信、以信换贷、以贷扩融,精准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和2024年分别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和《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功能,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治理难、准确程度低、应用成本高等问题,构建国家、省、市、县一体运转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作为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安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推进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新路径,在全口径关键融资信用信息穿透式归集治理、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试点建设、争取主要金融机构总部资源加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真正实现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共建、共享、共用,按公益性原则最大程度发挥信用赋能企业综合融资服务的作用。

以数增信,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金融机构对企业特别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资产运营等情况不了解,也无法获取企业的关键数据,这是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打破企业融资困局,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一体化部署安排,升级原省级和16市“信易贷”平台功能,高标准建成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利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地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高质量完成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13类121项信用融资关键数据归集治理,按公益性原则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覆盖各类经营主体的普惠融资服务,功能完备程度和融资服务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的数字化赋能下,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通过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以隐私计算技术,运用AI大模型精准解析企业融资瓶颈,主动为经营主体定制专属金融方案。平台同步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等多元金融服务渠道,企业在线即可一键提交综合融资需求,彻底告别多机构奔波。针对差异化融资难题,平台创新开通“联合会诊”机制——当六安市丁集镇婚纱商户解女士因订单暴涨30%却无抵押物陷入原料采购困境时,工商银行六安开发区支行依托平台政务数据共享,实时捕捉企业紧急需求,创新推出“皖美e贷”专属产品,通过无缝对接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中税务、市场监管等政务信息库实现智能风控,仅用3分钟便完成15万元纯信用贷款审批放款全流程。“从申请到资金到账一气呵成,点几下手机就解了生产燃眉之急!”解女士感慨道。目前,平台已构建“线上智能诊断+线下专班响应”的闭环服务体系:当小微主体在线反馈融资梗阻时,政府将联动金融机构纳入“千企万户”走访清单,工行客户经理携定制方案上门破局,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仓库积压、现金流几近断裂、银行贷款到期——今年初,安徽顺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迎来了自成立以来“最凛冽的寒流”。出口政策突变、外贸壁垒加高,多重压力叠加,让这家已在生物食品科技领域深耕十一年的滁州创新企业,站上了生存的悬崖边。转机来自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信贷。企业通过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滁州),提交两笔各8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申请。邮政储蓄银行与皖东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响应,通过平台全维度公共信用大数据集成功能,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生产经营困难,认为企业信用状况良好,决定创新“接力贷”合作方式,联合为企业提供1600万元信贷资金。“这不仅是‘救命钱’,更是‘信心钱’。”企业负责人说。依靠这笔资金,公司迅速调整战略,短短数月出口订单回升、国内新客户增加,生产线重新满负荷运转。
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融资,正是依靠平台金融服务“信用中枢”功能,它高效整合企业信用信息,精准捕捉融资需求,将顺鑫盛源真实的经营困境与优质的信用画像,瞬间推送至匹配的金融机构末梢。得益于平台的精准匹配和高效信息传递,资金才能及时精准滴灌,企业短期偿债压力骤解,充分体现了平台在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突出服务效能。
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作为全省面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唯一出口”,截至目前,已联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及人保、国寿等近30家主要金融机构总部,建成运行全国一流的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面向291万家中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3万亿元,其中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1.1万亿元。
以信换贷,从“大海捞针”到“双向奔赴”,搭建银企融资对接“线上超市”
“过去企业融资像‘大海捞针’,银行找优质客户难,企业找合适资金也难,双方都‘跑断腿’。”徽商银行负责人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传统融资痛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介绍,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就像一个强大的“金融信息枢纽”,不仅成功打破了银企信息壁垒,也大幅提升融资对接效率。在这个开放生态里,徽商银行在省、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了260多款契合本地需求的信贷产品,实现了从“企业找资金”到“资金找企业”的转变。
有明确信贷融资需求和意向银行,可在平台直接选择合适的信贷产品,平台直接将融资需求和信用信息“点对点”推送银行机构,银行机构业务系统根据企业信用状况直接授信,实现全流程放款,无需线下提交材料和上门调查,进一步简化融资放贷流程,大幅缩短贷款审批与发放周期。有明确融资需求但暂无意向银行,可在平台直接发布融资需求,平台通过AI推荐功能,将融资需求和信用信息推送给合适的银行机构,同时开启抢单模式,银行机构给出授信额度和利率后,由经营主体选择在哪家银行机构进行融资,实现融资供求双方高效匹配、双向选择。
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的科技赋能下,运用AI大模型深度解析科创企业成长轨迹,精准定制全周期金融方案。平台同步打通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投资等多元融资通道,科创企业在线即可发起综合金融需求申请,告别传统融资的碎片化对接。针对硬科技企业的特殊瓶颈,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创新启动“专项会诊”机制,依托平台政务数据与产业图谱共享,精准识别企业创新价值,创新推出“专精特新贷”产品,通过无缝对接科技主管部门认证的企业技术评级体系,首创“技术估值上浮”授信模型,实现单户1000万元信用贷款高效批复。
合肥高尔生命健康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植农业、生物、医药科技,是集研究、试验、检测、咨询于一体的创新型研发企业。在开展动态轴向压缩制备色谱技术在精细化学领域标准物质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试验需要高精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急需大量资金用以经营周转。通过“专精特新贷”产品,工商银行合肥科技支行5天完成500万投放,并提供科技创新再贷款和优惠利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约1.5个百分点,较普通商业贷款降幅达20%,及时缓解其现金流压力。“从技术评估到资金注入全程数字化,工行真正读懂了科创企业的语言!”企业技术总监感慨道。目前,平台已构建“线上精准画像+线下生态培育”的闭环服务网络。当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企业在线提交融资需求时,工行联合政府科技部门纳入“科创雨林”培育清单,客户经理携定制化授信方案上门赋能,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科技创新“核爆点”。
马鞍山市桓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自动化监测控制设备研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受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资金回笼不及时,加之研发投入增加,缺资金成了困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企业所在的慈湖高新区得知其诉求后,主动对接服务,引导其通过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马鞍山),了解金融政策,发布融资需求。中国银行马鞍山市分行第一时间受理了该融资需求,经综合评估,企业符合该行“科信贷”金融产品授信要求,随即启动授信审批流程,不到一周时间,给予企业的200万元贷款顺利到账。
“要是没有这笔200万元的‘科信贷’,我们很难加快在线水质分析仪的研发设计工作,也无法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笔贷款确实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马鞍山市桓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科信贷”切实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让企业敢放开手脚进行研发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徽商银行负责人用一组数据说话,“截至目前,我行通过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累计为2.5万家企业提供授信,授信总额达3330亿元,累计放款3067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是重中之重,累计授信3.6万笔,精准覆盖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关键领域”。
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可智能匹配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实现全省融资供需对接服务全覆盖,为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了便捷化的融资渠道。“金融超市”栏目上线了超5000个融资服务产品,可供经营主体自主选择。
以贷扩融,从“难贷贵贷”到“快融易融”,一揽子融资政策赋能企业快速发展
安徽彭工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急需资金用于科技研发项目,通过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综合问诊后确定适合其自身情况的融资方案,在线提交了融资需求。平台自动将其推荐给合适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以及此次融资项目的具体细节后,为其精准推荐金融产品。仅2个工作日,企业就顺利获得授信,相比以往传统融资方式,时间缩短了近80%,极大地提高了融资效率。随后,银行迅速完成放款流程,300万元资金及时到账,为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注入了“强心剂”。
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金融机构通过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采用“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方式,运用AI大模型技术,精准识别不同企业融资痛点,主动对接和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制定一揽子金融适配解决方案,提供融资需求实时对接、多元融资渠道匹配、个性化融资方案设计等服务。
同时,有保险、担保、租赁、期货、股权投资等其他融资需求的,可直接通过平台在线申请,无需线下赴每个机构对接申请,实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线上联动。通过平台金融服务问题反馈渠道,反馈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个性融资困难,平台在线组织银行、担保、租赁、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合会诊”,提供多渠道增信融资解决方案。必要时,发挥各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将融资困难纳入辖区工作专班“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由政府部门会同金融机构上门协商解决融资问题,构建形成“线上+线下”融资信用服务体系。
安徽辛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负责人坦言:“目前订单虽然稳定,但6000多亩的地租和农资投入像两座大山,账上资金缺口近百万,眼看就要误了农时!”,该企业咨询多家银行寻求融资支持,然而传统贷款流程长、门槛高,由于缺乏抵押物,企业经营陷入资金困境。依托工行安徽分行与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的深度共建和信息共享,工行亳州利辛支行精准捕捉到辛蒙农业的紧迫需求,迅速制定出融资方案,创新运用“政保贷”产品“农业保险+”增信赋能优势,将“经营快贷”风控模型与政府涉农信用信息无缝对接,实现客户精准画像。从发起申请到资金到账,全程仅耗时3小时。“真没想到,不用跑银行、不用交材料,点几下手机,地租款和农资款就解决了!工行这款‘政保贷’太及时、太方便了!”企业负责人对该行专业高效的服务连连称赞。
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绿色(转型)金融、乡村振兴金融、开放金融……全省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携手开拓创新,深度开发利用信用大数据,着力破解不同领域经营主体不同类型的融资共性问题。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运用1个省级和16个市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正在打造覆盖“信贷、保险、担保、股权投资、租赁、期权”等全量金融资源在内的融资创新产品和问题解决方案服务矩阵。
下一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牵头构建跨部门融资服务协调机制,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接入平台系统,鼓励行业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重点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向开发专属产品,持续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10日)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