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英雄总有人记着” 祖孙三代守护抗联烈士墓87年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08:02:00

烈士合葬墓前,高家后人正躬身擦拭墓碑。受访者供图
辽宁开原,从市区向东驱车72公里,抵达相对偏远的李家台镇。砬子山半山腰上,周建华与23位无名战友的合葬墓静静矗立。西南沟村黑背屯的晨雾里,69岁的高显文又像往常一样爬上山坡——守护烈士墓的接力棒,从爷爷高福传到父亲高士学,再交到他手上,已是第三代,整整87年。弟弟高显成始终相伴左右,两人用粗糙的手掌与磨亮的镰刀,在山路上刻下深深的坚守。
战火遗忠骨,隐秘合葬显担当
1937年12月23日,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政委周建华带领23名战士,目标是端掉西丰县境内的郜家店警察署。当时伪满统治下,这些警察署为虎作伥,既欺压百姓,又对抗联活动构成极大阻碍。战士们在夜色的掩护下突袭成功,狠狠打击了敌人气焰,却在撤离时遭遇日军大部队追击。敌众我寡,战斗异常惨烈,周建华与23名战士最终在砬子山壮烈牺牲。
当时日军控制严密,村民强忍悲痛不敢声张。直到转年开春,高福(高显文的爷爷)攥着磨得发亮的镐头,联合西南沟村黑背屯五大户悄悄上山。战斗已过半年,遗体早已难辨。村民们怀着崇敬与悲愤,将遗骸集中火化合葬。高福往骨灰里掺了把家乡的黑土,低声念叨着老辈人常说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把镐头后来挂在高家仓房,木柄被三代人的手磨得发亮,成了最早的守护印记。
八十余载坚守 步步皆为赤子心
从西南沟村黑背屯到合葬墓,如今有镇里去年垫的土路:乘拖拉机到山脚20分钟,再步行10~20分钟。没修路时,钻苞米地、蹚泥泞,单程要走两小时。
高家第二代以行动践行守护,父亲高士学每年扫墓添土从不间断。高显文记得,早在小学之前,他就常跟着父亲上山;加入少先队后,更是一次不落地随父亲祭扫,哪怕路途遥远,也踩着父亲的脚印一路跟到墓前。“英雄的地不能荒。”父亲用裂着口子的手拢住墓土时说的话,高显文记了一辈子。
1991年高显文外出打工,每年清明必返乡,“火车上站一夜也要来”。那些没能回来的日子,弟弟高显成便接过担子,独自上山除草、添土,雷打不动地守着墓园。2012年,56岁的高显文回到西南沟村黑背屯,彻底把守护当成了毕生事业——日常里,添土、除草、查看墓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心里念着就往山上跑,如今兄弟俩更是形影不离。后来村里六七户人家主动搭伴,慢慢形成了护墓队,兄弟俩带头分工,让墓区始终整洁。他格外珍视墓地中央象征周建华的老树以及周围代表无名战友的松树:“得看好了,不能让风雨伤着。”
特殊节日从不含糊:清明带护墓队祭扫,他会像爷爷当年那样,亲手摆上玉米饼子,摆的时候总习惯性拍掉碎屑,像怕惊扰了英灵;正月十五,他拎着24盏罐头瓶灯走在前面,高显成跟在后面扶着他,雪没膝盖时,兄弟俩互相拽着胳膊,灯笼光晃在两人肩头,在雪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山风穿过松林,送来沙沙的回响,倒应了那句老话——“松涛作伴魂常在,灯火为邻意自牵”;更难得的是,他把烈士墓当成了自家长辈的坟茔:除了清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小年这些传统祭扫日,就连东北农村给自家先人扫墓的日子,他也必定上山,添土、除草、擦碑,一丝不苟。“自家老人啥时候去,烈士们就啥时候‘接’到信儿了。”他常对高显成说。
夏天雨季最是揪心。在开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原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局积极推动,会同开原市武装部与李家台镇党委政府多次到现场研究、反复协商,最终敲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方案确定后,李家台镇具体负责实施:当地不仅对这片合葬墓进行了系统修缮,还在墓区铺设了平整的地砖,四周围墙及陡坡处加装了安全护栏,沿坡修了缓步台阶,通往墓区的土路也被仔细垫平——坑洼处用砂石填实,低洼段垫高培厚,走起来比从前稳当多了。
2025年7月下旬强降雨过后,雨水顺着地砖缝隙和地势缓缓流走,墓区里清清爽爽,再没了往日淤积的淤泥。高显文带着高显成和护墓队上山,踩着平缓的台阶拾级而上,扶着护栏走过陡坡时,再不用像过去那样小心翼翼。他在周建华的墓碑前站定,指尖拂过洁净的石面,看着脚下齐整的地砖和稳固的护栏,转头对高显成说:“现在多好,又安全又干净,多亏了这修缮,烈士们在这儿更舒坦了。”
高显成望着规整的墓区,想起过去蹚泥爬坡的日子,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台阶、护栏多实用,走起来心里都踏实。”过去涨大水冲毁路,他在前头开路,高显成在后头托着工具,藤蔓勾破裤腿也顾不上;雨天泥深及踝,裤脚能拧出水;冬天冰滑摔跟头是常事,高显成曾为护着他带的灯笼滑倒,爬起来念叨“碎了灯,烈士们就看不见亮了”“自家祖坟有兄弟管,烈士墓咱更要管了。”他常跟高显成说,“烈士当年在南北山奔波,比咱难多了”,靠着这份念想,再辛苦也挺了过来。
众人接力,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墓前总有新脚印:李台粮库退休老人连续13年祭拜,直至3年前离世,临终前还念叨“该给碑描红了”;开原的王东升73岁,每两年骑车3天从72公里外赶来,描红时笔尖颤巍巍的,却一笔一划不肯含糊,他说这是“以笔为锄,给英雄的名字松松土”;还有西南沟村黑背屯的陈彪,这两年不管农活儿多忙,清明那天准会出现在墓前,他总说“这些英雄总有人记着”,来时手里常攥着把新采的野花。
如今护墓队已有六七人,忙时高显文总带着高显成搭伴上山。镇里垫的土路让往返方便了不少,去年的修缮工程更让墓区换了新貌。今年清明节期间,铁岭军分区和开原市委、市政府、武装部的主要领导都来了,李家台镇党委、政府还联合西南沟村委会,组织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来祭扫。每年清明,镇政府联合村委会、军分区等单位组织祭扫;李家台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这几年常来扫墓,不少单位还将党日活动地点设在这里,在墓碑前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精神。少先队活动常在这里开展,近年更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阵地。孩子们来的时候,会给松树系上红绳,高显文看着红绳在风里飘,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高士学来,揣着香在墓前站着,心里沉甸甸的,如今看着孩子们笑闹着系红绳,心里倒暖烘烘的。
69岁的高显文蹲在墓前割草,手腕翻转间镰刀贴着草根扫过,动作利落得不像这个年纪。旁边40出头的许哲学着他的样子挥动镰刀,却总免不了带起几捧土。高显文直起身,用袖口抹了把汗,按住许哲的手示范:“贴着根割,别伤着土。”高显成在一旁看着,偶尔插一句“顺着纹路擦碑,就像给老熟人擦脸”,忽然一阵风过,吹得松针簌簌落,许哲手里的镰刀没抓稳,磕在石头上,“当啷”一声,惊飞了墓前的山雀,3人都笑了。
“我这身子骨,再干个十年八年没问题。”高显文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但你们年轻人多来看看,学着点,这活儿啊,总得有人接茬干下去。”小伙子点头时,阳光正好落在3人身上,镰刀的反光映着墓碑,亮得晃眼。
就连他的两个女儿,虽在外地生活,也没断了这份牵挂:大女儿十几岁时、小女儿二十几岁时,都曾跟着他上山扫墓,在墓前听他讲周建华和战士们的故事。“不一定非得守在这儿,但得记着有这么群人。”他对女儿们说。
夏日砬子山,树木葱茏。高显文站在墓碑前,高显成在一旁递过抹布,高显文接过擦去碑上的浮尘,“周建华烈士之墓”的红字在阳光下耀眼,仿佛照亮23位无名战友的忠魂。87年,从高福攥着镐头埋下忠魂,到高显文掌心的温度焐热石碑,三代人用脚步丈量着守护的长度,这份坚守证明:山巅的忠魂从未孤单,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永远有人守护。本报记者 赵天乙
记者手记
高家那把镐头,木柄被磨得发亮,像块浸了油的老玉。87年里,它见过高福埋骨灰时的沉默,见过高显文的父亲高士学拢墓土的裂手,也见过高显文兄弟俩扛着它上山的背影。镐头不会说话,却把三代人的脚印,都嵌进了砬子山的土里。
高显文擦碑时,指腹总在“周建华”三个字上多停留片刻。老茧蹭过石面的沙沙声,比任何誓言都实在——就像他摆玉米饼时总要拍掉碎屑,高显成护灯笼时宁愿自己滑倒,这些没说出口的讲究,原是刻在心里的规矩。
王东升的毛笔尖颤巍巍的,可描红时落下的每一笔,都重过72公里的路;陈彪带来的野花不算名贵,可往墓前一放,倒像是给23个无名的名字,别上了春天的记号。护墓队的许哲学着割草,镰刀碰到石头的“当啷”声,和当年战士们的枪栓响,或许在风里遇见过。
孩子们系的红绳还在松树上飘,这更像血脉传承。其实不用多说什么——你看那正月十五的灯,亮了87年;看那往墓上添的土,肥了87年;看那来来往往的脚印,叠了87年。党的生日这天,总有单位来此开展活动,党员们在碑前举起右拳,誓言声混着松涛漫过山坡;南水北调工程的工作人员也来过,他们说“英雄守护山河,我们建设山河,都是一样的牵挂”。
写完这篇稿子时,我又拨通了高显文的电话。他说,爷爷去世时没嘱咐过什么,父亲高士学走的时候也没提过“必须守墓”,但打他记事起,爷爷总在镐头旁讲周建华的故事,父亲上山时总念叨“英雄不能被忘了”“就像春天草自己发芽似的,”他在电话那头笑,“不用人催,就觉得这事儿该咱做。”
山风还在吹,把松针的影子投在墓碑上。有些守护,从来不用喊出来,就像有些思念,从来不用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