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全力打造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07:51:00

法治,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守护城市文明的“利剑”。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机制更加完善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更加公正文明,政务服务办理更加便捷高效,社会矛盾纠纷依法有效化解,用法治涵养增添文明底色,点亮城市美好。
坚持诚信为本,以“诚”厚植营商沃土
2024年,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工程,设置11个“诚信建设投诉”窗口,开展政府失信行为大排查、大起底。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呼和浩特市获评“2024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7个案例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进入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推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由1296项减至405项。推出166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均缩减时限74.3%。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纳入“四城通办”事项337项。
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主动公开政府信息8962条、政策解读742条。畅通网上政务公开申请渠道,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714件,办结率100%。
坚持立法先行,夯实良法善治之基
2024年,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推动修订呼包鄂乌首件协同立法《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地方立法的前置审核条件,集中清理违反公平竞争审查的存量文件。
“小切口”精准立法。推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轴带保护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
创新“智慧+立法”模式。打造立法征集线上平台,推动在和林格尔新区创客中心、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等新兴领域,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27个、法治观测点11个、法治观察员26名。
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4年,呼和浩特市发挥“法治外脑”作用,公布4项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市本级行政执法事项清单4835项。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意见7500余件次,同比增长23.6%。
建立联合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首家与“12345”政务热线、工商联、“蒙企通”平台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联席机制。
营造“无事不扰”法治化营商环境。统筹监管执法部门对企业开展“综合查一次”137次。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出台《免罚轻罚清单》3.0版,完善免罚轻罚事项160项。
行政复议护企优商。全市设立涉企行政复议服务点101个。与法院、检察院开展“同堂培训”800余人次。全年办结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59.82%,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实现行政复议纠错率、行政诉讼败诉率双下降。
坚持法治为民,法律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2024年,呼和浩特市公共法律服务实现新突破。
构建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全市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59个,医疗、物业等行业性调解组织8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627个,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件,同比增长25.6%,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4.7%。
研发“呼和浩特司法通”小程序。线下建成1257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覆盖四级“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服务群众3.6万人次。打造涵盖法律咨询、办事服务、查询查验3大类25个板块“线上司法局”,推行一村(社区)一码,成为基层群众身边的贴心法律顾问。两家单位、4名个人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表彰。
建强“法润青城”品牌。深入推进“八五”普法,组织宪法宣誓560余场次,承办2024年全区宪法宣誓活动。建成1883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公园、长廊),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92%。3家单位、两名个人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先进表彰。
打造涉外法治服务高地。建立全区首个“涉外法治律师服务工作站”,与呼伦贝尔、满洲里、二连浩特建立涉俄蒙法律服务联盟,与沿黄九省的省会城市建立“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涉外法律服务联盟。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9名律师入选全区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库,为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组建首府“法律后援团”。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武子暄)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