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铁路 “一纵一横”奏响枝江经济民生交响曲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0:34:00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从步行到自行车,从双轮摩托到客运大巴,再到如今的高铁飞机,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高铁技术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229亿人次。铁路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沿线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如今的湖北枝江,临江临港临铁临空,是全国区域性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一纵一横”铁路格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腾飞插上“翅膀”。

枝江的铁路故事始于半个世纪以前的“三线建设”时期,为保障三线工程的顺利展开,完善运能充足的铁路网成为首要任务,于是1970年7月,焦枝铁路正式通车。当时单头机车的东风1型内燃机车拉着车厢运行,从武昌开往顾家店镇的火车在紫荆岭站停靠,300多公里要17个小时。虽然运行效率有限,但焦枝铁路贯通鄂西、豫西,将枝江与铁路沿线经济带联为一体,嘹亮的汽笛声催生了安福寺、雅畈等沿线城镇的繁荣,蒸汽机车吞吐的烟云里,枝江首次融入全国经济大动脉。随后因紫荆岭站是焦柳线上距枝江市驻地马家店街道最近的车站,且有工矿支线铁路通往市区,紫荆岭站遂易名枝江站。直到2012年7月1日,一条“银龙”划破天际,汉宜铁路开通,枝江北站在城区拔地而起,将城市推入“高铁时代”,后来的G1034次、G314次高铁的开通畅通了南北,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选择。老枝江站则蜕变为货运枢纽,将枝江这座工业大市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对外输送,完成从“客运集散地”到“经济大动脉”的战略蜕变。

铁路布局的重构,为枝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2019年,总投资近24亿元的紫云铁路正式开通,恰好与焦柳线枝江站接轨,一并连接了猇亭工业园、白洋物流园、姚家港化工园区,以及云池、白洋、田家河、姚家港四个港口,线路总长约36公里。这条线路打通了3个园区及沿江港口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通过与国铁网相连,货物可直接通过铁路进出,减少了汽车转驳,同步还实现了铁水联运,原材料、货物等可以享受“一条龙”服务,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近1亿元。2024年,中铁七局枝江站扩能改造工程动工,顺利完成了光电缆迁改、接触网、货场改造等关键任务,不仅显著提升了货物运输能力,为枝江经济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长江经济带万亿级产业集群夯实了交通基座。

铁路于枝江而言,是经济引擎,更是百姓的情感纽带。每年春运北站会组织党员突击队,加强进站口、候车室、站台等关键处的人员力量,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辅助开展秩序维护、文明乘车、重点旅客帮扶等暖心服务,让旅客宾至如归。去年10月的一场跨越城市的爱心接力,让冰冷的轨道交通中多了一份温暖的力量,枝江的胡女士带父亲到武汉看病,他们选择“火车+地铁”的出行方式,通过预约帮扶,铁路和地铁双方工作人员联动,从下火车起,一直把他们送到医院门诊大厅,全程无缝衔接,极大方便了旅客,更彰显了城市的温暖。在无数个披星戴月的迎来送往中,枝江北站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归途的方向,成为众多在外打拼枝江儿女的情感纽带,当列车缓缓驶入站台,窗外掠过的每一寸光影,都在轻声诉说着“到家了”。

从紫荆岭站的蒸汽火车到枝江北站的“复兴号”动车,铁路的进化史也见证了枝江的发展史。当每一列货运火车被精准送入指定股道,当每一班客运列车提示广播响起,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铁轨与车轮此起彼伏的“叮叮咣咣”和列车交错呼啸而过的轰鸣,更是一座城市借力钢铁动脉奔腾向前的勇气和决心。“一纵一横”铁路的价值刻度,既在成千上万吨货列的载重指数里,也在游子归家时仰望的站台的灯火中。枝江正以钢铁动脉为“弦”,以客货畅流为“律”,在支点建设的宏大舞台上,奋力奏响路通百业兴、情暖千万家的经济民生交响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冯靖炜(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 市委宣传部)
图源:枝江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安超 李贤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