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市媒体新闻行动汇聚强国复兴磅礴力量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6:11:00
“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系列报道阅读量超1500万人次
全国地市媒体新闻行动汇聚强国复兴磅礴力量
驻马店网讯(记者 张锟)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驻马店日报社与全国地市媒体共同发起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自7月7日至8月6日,以跨越时空的纪实笔触与全媒体传播矩阵,掀起重温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热潮。全国近80家地市媒体推出41个专版及系列报道,百余个新媒体账号持续推送内容,累计阅读量突破1500万人次,引发社会广泛共鸣。
此次行动以“寻访”为脉络,深入挖掘各地抗战遗迹背后的英雄故事。泰州姜堰区祖师庙内,“苏中里下河叶甸区僧抗队旧址”牌匾见证着青年僧侣脱下袈裟组建抗日武装的传奇;渭南富平县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碑下,19.37米的高度与9.2米的碑座定格着“不赶日寇誓不还家”的震天誓言;重庆建川博物馆依托36个防空洞,以汪伪地图等近万件文物串联抗战历史,让文物“说话”;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小延安”确山竹沟抗日根据地、豫中嵖岈山三军会师地等,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抗战印迹,既是个体生命的壮烈书写,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体铭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也系统梳理了抗战史上的多个“第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共在瑞金率先发出抗击外敌的正义之声,1932年正式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成为中国首份对日宣战文件;1945年3月,新四军在平顶山虎头山以少胜多,9小时激战完成阻击日伪军任务,打响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黄显声将军率先指挥警察部队奋起抵抗,成为东北抗日第一枪的发起者;“浙江抗日第一仗”嘉善阻击战中,中国军队1.5万多人沿沪杭咽喉嘉善11公里铁路线,与日军第18师团万余人鏖战七昼夜……这些开创性事件,勾勒出全民抗战的历史纵深。
行动同时以史实揭露日军暴行与民族抗争。湖南厂窖惨案中,日军3天屠戮3万多人,一河清水成血水;临汾“六六惨案”里,170多名平民被屠,400万临汾儿女将悲恸化为前行动力;衢州1940年细菌战致5万多人死亡,幸存者证言成为声讨侵略者的铁证。这些记忆如长鸣钟,警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除了战场硝烟,行动更深入挖掘文化抗战与全民动员的力量。金华的台湾义勇队以医疗救助、文化宣传书写“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篇章;李可染、冼星海等艺术家活跃于徐州,通过街头剧、连环画、合唱队等形式深入乡土宣传,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三亚梅山创造“潮汐战术”“红色扁担队”,展现琼崖儿女的智勇;赣州则以飞虎队救援的跨国情谊,诠释抗战精神的多元维度。
除此之外,互动环节同样亮点纷呈。“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活动引发全社会参与,山西临汾家长致电报社感谢信件的采用,更有读者委托记者协助寻找烈士安葬地,体现了公众对红色历史的情感联结。信阳日报融媒团队跨越数千公里,深度采访抗日英烈孔庆同家族四代人八十年如一日的守望故事,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在家族血脉中的延续。驻马店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开设《寻访抗战烽火中的驻马店力量》专栏专题专刊,深入采访挖掘杨靖宇将军故里、“小延安”确山竹沟、新四军《拂晓报》等红色资源,热情讴歌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战的驻马店故事。
从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经历最为漫长、最为悲壮的14年抗日斗争讲起,从确山到延安,从泰州到重庆,从党报专版报道到新媒体千万级阅读量,这场新闻行动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还原历史真实,用全媒体传播激活民族记忆。当14年抗战的血火岁月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科技发展交织,那些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抗战印迹,就如延安宝塔山的钟声穿越时空,正化作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当代人以史为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