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章网 手机版

共同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7 01:59:00    

5月16日,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耀眼的聚光灯下,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获颁沉甸甸的荣誉。这是褒奖和礼赞,亦是激励与召唤。

每一个闪耀的名字背后,都铭记着一段破茧成蝶、逆风飞翔的生命传奇。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一股自强不息、大爱无疆的精神力量。

95后“独臂博士”袁鑫,用单手“敲”出70多个奖项、敲开学术殿堂的大门;绣娘石胜兰虽高位截瘫,仍带着非遗刺绣跨出“省门”、走向全国;教师何智芳扎根特殊教育领域30余载,点亮无数孩童的人生前路……

其实,动人的生命诗篇,何止这些!他们,是我国8500万残疾人同沐暖阳的缩影,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被写入更多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地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标准,融合教育持续扩容提质升级……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牵引和各方的协同帮扶下,残障群体享有更平等的机会、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幸福的未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残障群体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个体面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是他们保障生存获得尊严的支点,更是撬动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杠杆。对社会来说,实现该群体高质量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推进社会公平和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超900万人,一年新增51.2万人。客观地说,该群体就业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且目前就业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显然已无法满足该群体特别是高学历残障人士的就业需求,亟须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

如何让更多残障人士好就业、就好业?破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推动实现更充分的数字化就业。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0万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并催生电商运营、带货主播、有声书制作、AI标注等多种新职业。相较于传统就业,这些新职业不仅需求量大、就业门槛低,而且包容性强,能覆盖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群体,特别是支持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对残障群体来说相当友好。

视障者利用声音优势成为有声书主播、听障者在“无声直播间”销售商品……现实中,残障人士“云端”追梦已不鲜见。数字就业让他们在技术赋能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扬长避短”:消解了身体的局限,提升了就业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充分释放个人潜能,从根本上夯实了自立自强的基石。

进一步激活数字化就业这个新引擎,有赖于各个主体协同发力,持续构建完善相关社会支持体系。一方面,科技企业与数字平台加快创新和普及无障碍技术与应用,拓展更多数字就业新场景,创造更多数字就业新机会。另一方面,政府、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帮助该群体提升职业技能与数字素养,同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残障群体就业环境。

“一个都不能少”!更充分的数字化就业,将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无垠的蓝天,成就出彩的人生!

(作者:本报评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