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通过评审 中心三年建设成效显著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54:00
8月2日,自治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考评专家组对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中心实验室(以下简称碳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展开评审工作,考评项目涵盖能源、化工、采矿冶金、水泥、水等5大核心领域,16项类别、115个参数。最终,专家组一致认为碳中心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规范,仪器设备配置及检测环境满足要求,人员技术水平符合检测标准,同意通过现场评审。
作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重点建设项目,碳中心实验室建设紧紧围绕服务煤化工、钢铁、低碳产业等自治区重点产业与监管需求,精准支撑自治区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因子的实测工作,为全国、地方、区域级碳排放因子库或碳足迹因子库数据提供关键验证,从而推动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迈向新台阶,助力自治区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内蒙古建设碳计量中心,健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三年来,碳计量中心(内蒙古),紧紧围绕“五大任务”,建成自治区首个基于计量技术的碳达峰碳中和在线监测系统,开发了监测、计量、核算、分析等系列功能,逐步形成内蒙古动态碳排放数据库,用于服务政府节能降碳等,目前该系统已在 13家火电、水泥等企业开展监测试点试运行。牵头参与标准规范90项,发布的《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数据传输和接口技术规范》,有效指导火力发电企业完善企业端碳计量数据归集、监测以及标准化的数据传输体系;发布首个《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在鄂尔多斯落地应用,为零碳产业园的计量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依托金山热电厂开展国产在线监测技术比对研究,开展煤质快速检测的课题研究,解决涉碳参数检测时效性滞后的难题。
通过搭建碳计量研究、碳计量数据、碳计量监督服务等平台体系,开展对碳排放、碳监测、碳核查、碳足迹、碳交易、碳汇等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技术支撑研究,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服务了一批重点产业升级,推动碳排放从“核算”向“测量”转变,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研究编制《行业领域碳排放(碳汇)量关键参数量值溯源信息汇总》《行业生产企业碳排放计量量值溯源体系建设指南》《碳排放(碳汇)量计量监测实施方案》,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相关技术方案还作为计量数据底座支撑服务山西省阳泉高新技术区智慧双碳平台计量数据建设。此外,开展支撑碳交易数据质量提升的NQI协同创新及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攻克火电烟气监测领域“卡脖子”技术,显著提升火电行业碳排放监测精度,研制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碳监测一体机,推动核心设备国产化,实现36万余元的科研专利转化。在碳足迹标识认证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霍林郭勒市电解铝产品试点项目中,通过绿电替代、工艺优化等措施,探索“绿电铝”认证路径,推动行业摆脱“高碳锁定”,为电解铝等支柱产业提供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的认证服务;在鄂尔多斯市纺织品(山羊绒)产品试点,依托全球稀缺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资源,构建从牧草种植、养殖到加工的碳足迹数据库,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
各分中心也亮点纷呈。鄂尔多斯分中心主攻煤化工领域碳计量研究,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1.2万平方米碳计量实验室,与鄂尔多斯苏里格经济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碳核算、产品碳足迹评价、碳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及碳计量管理体系建设,服务煤炭及煤化工企业123家,完成碳计量器具检定校准 6182 台件,检验服务企业 196 家。包头分中心主攻林草碳汇领域计量研究,建成1000平米包含植物测试分析、土壤测试分析、碳汇精准分析、数据融合质检功能的碳计量专业实验室,开展林草增汇措施技术、林草碳汇监测技术体系、林草碳汇市域碳中和标准体系等科学研究,摸清包头市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碳汇量、碳储量底数,形成全市碳汇“一张图”,还推动5000吨包头数字碳票应用于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 碳排放抵消,以固阳乔木林为对象,开发出首支15万吨的林草数字碳票。伊利分中心主攻乳业产品领域碳足迹研究,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碳计量实验室,建设中国首个乳业碳管理运营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碳管理运营平台”,具备工厂碳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管理和产品碳标识的功能,还建设食品行业首家“零碳工厂”,开发“零碳牛奶”“零碳冰淇淋”等产品。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