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这个中试平台,近三年为四川核能新增产值超10亿元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6:53:00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当前,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已超1000天。你是否知道,在这一“大国重器”正式投运前,里面的所有核能设备都要通过中试验证?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四川首个先进核能装备中试研发平台。这是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建设并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先进大科学装置,近三年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研发支持、中试验证、中试熟化及成果转化服务超200项,助力孵化技术及产品超40项,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为四川核能产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
近日,记者走进该中试研发平台,一探它为何这么牛。
验证:大平台基本满足整个能源动力领域技术设备研发需求
大块头匹配大平台。走进核能装备中试研发平台,直观印象就是“大”。它是物理意义上的大平台,拥有场所总面积96136平方米,比12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其中,通用计量设备和检测仪器41台套,基本可满足整个能源动力领域技术设备研发需求。
“当前正在进行我国自主三代核电非能动蒸气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系统的融合验证。”平台负责人王广金说。
验证需要用到的设备中,红白相间、细长结构的竖井试验装置十分引人注意。这是该平台的地震实验装置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9个激励点的细长结构抗震试验装置,可开展控制棒驱动线多点双向抗震试验。

竖井试验装置
“目的是验证设备在地震等工况下,能否继续执行预定功能。”工作人员介绍,具体来说,通过将一比一样机放进装置,模拟现场实际安装状态,通过激励点精准给出激振力,精确施加地震运动,从而对地震工况下设备的功能进行精准验证。
该装置的核心在于激励点。“激励点不是一开始就是9个,我们慢慢摸索,从4个做起来。”工作人员说,按理说激励点越多越难控制和实现,就目前9个点来说,已能达到效率与成本平衡。
除了立着的,还有凹进地面的3米X3米地震试验装置,大家熟知的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核能安全相关设备,首台套出厂前都经历过这些装置的震动“洗礼”。
再将目光从地面转向“天上”,一栋布满管道、罐子的四层高“大楼”发出低沉的轰鸣声。“这是失水事故(LOCA)环境试验装置,也是设备样机中试验证最后一道最严酷的验证项目。”工作人员说。

仪表传感器LOCA试验
所谓失水事故,是指核电站中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冷却剂快速流失,使反应堆安全壳内温度和压力升高的事故。
为应对事故发生,华龙一号等第三代核电技术率先应用了非能动安全系统,能利用重力、自然对流、蓄压势等物理机制,在事故工况下自主完成堆芯冷却、安全壳冷却等关键安全功能。这也是核电站的“守门员”。
为了检验“守门员”的能力,该装置能模拟反应堆破口事故后安全壳内的环境工况,对规定执行安全功能的关键设备,开展事故环境评价试验,检验相关设备在事故工况中及事故工况后能否正常执行安全功能。“简单来说,检验反应堆发生失水事故时以及事故后,设备是否还能继续工作。”工作人员说。
目前,它可全面满足华龙一号及后续型号、AP1000、VVER等二代、三代核电装置失水事故鉴定试验需求。
转化:突破三重瓶颈,将进一步加大开放
想象一下,当温度超过31.1摄氏度,压力达到7.38兆帕时,二氧化碳就会进入超临界态。此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兼具液体的导热性强、气体的容易压缩特点,能应用到发电系统中,成为能量“搬运工”。
这一幕将照进现实。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全球首个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发电系统示范项目即将在贵州六盘水水钢厂区实现满功率发电。其核心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发电技术正是由该平台转化而来。目前,核动力院依托该平台,构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孵化-资本赋能”全链条创新服务架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
业内观点认为,科技成果形成后,通常会在中试、推广等环节难免遇到技术、人才、资金等瓶颈。

导体组件氦检漏系统
打破瓶颈,该平台从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可以说,从开始承担科研任务到现在,我们不断打磨、积累中试平台的能力。”王广金说,平台的优势在于提供成体系的规模验证等技术支撑、人才保障以及链主行业引领作用。
技术方面,实验设计是关键。打个比方,用竖井试验装置为设备进行抗震测试,如果激励点给的力过大,设备出现损坏,很难判定是测试的问题,还是设备质量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现场工况,提炼设计出精准的实验方案,这是装置能力、专业积累的共同结果。”王广金说。
人才是另一大优势。目前,该平台聚积了542名技能人才,其中包含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专家5人,省部级专家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可以说,所有工作人员都为该平台服务。
开展中试转化、推广应用,钱从哪儿来?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的转化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包括科研经费、社会上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投入以及自投经费。
转化后要进行推广,同样有三条路: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工程落地进行推广;自研成果自己转化;成立相关平台,引入社会资源,承担自己无法转化的成果。
比如,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发电系统示范项目引入了济钢国际、中信金融资产等,设立超碳动力公司,加快技术产业化推进。“作为链长单位,平台可借助产业、资本市场等优势,同时引入更多外部投资,进一步助力成果孵化转化。”王广金说。
政策机遇也在释放。不久前,《四川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印发。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为平台进一步提升核能资源使用效率、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动力。
接下来,该平台将完善装置能力,开展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技术验证,熔盐储能耦合超碳发电技术、微堆及大科学装置产业化推广等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不只核能领域,还将面向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专业化中试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进一步加大开放。
核动力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