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章网 手机版

用好知识产权提升城市竞争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06:19:00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久前,中国知识产权指数课题组发布知识产权领域报告《中国城市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25》,立足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流动水平、综合绩效和创造潜力指标,从多个维度展示了我国代表性城市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这样的“摸底”和“把脉”对于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高标准完成国务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知识产权相关任务,34个城市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建设28个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知识产权助推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显著。

具体来看,一方面,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度上升,知识产权产出能级与转化效能明显改善。知识产权创造是保护和运用的基础,近些年,我国很多城市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等手段,推进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创新生态建设等手段,使知识产权价值转化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市在知识产权产出能级与转化效能指标中居首位,与其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与努力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营商环境获得较大改善。这主要体现在相关案件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有力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此前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意见》,明确了16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强化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最终会体现在城市和相关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上。

从城市知识产权发展指数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地区之间知识产权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从公布的总指数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前三名,指数得分大大超过平均数。华南和华东地区整体处于前列,东北和西北地区排名相对靠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与知识产权完善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城市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尽管整体上有很大提升,但在涉及跨区域协作、强化知识产权的有效执行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有鉴于此,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应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城市知识产权的协同联动作用。依托大中城市,建立促进知识开放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机制,促进知识资源和人才在东中西部合理分配与流动,改变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状况。紧抓机遇,打通地区间隔阂,构建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技术产业平台,通过城市和地区之间知识产权开放合作,使各大城市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完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搭建城市和地区之间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平台和信息整合机制。以先进技术和驰名商标品牌为抓手,组建跨区域企业集团和产业生态链,将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当向中西部转移,进一步改善城市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强化跨地区和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城市和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及其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机制。

(作者冯晓青 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