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美大师”第三轮带徒即将收尾,成效如何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4: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叶秋蕙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发布了“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的最新进展——今年下半年,第三轮“大师带徒”将收官。
2012年4月,杭州成为我国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为推进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设,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简称“大师带徒”项目),项目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承办。
目前已产生3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7名区级非遗传承人;20余名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杭州工匠。
第三轮“大师带徒”持续三年,工美大师和徒弟们都有什么样的收获和心得?结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青年力量”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主题,对于如何提升“传承”新力量,大家都有什么想法?
听听他们怎么说。


对于鸡血石雕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钱高潮在招收徒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规划:打开思路,可以尝试在将鸡血石雕融入到不同门类的技艺上做更广的传承。
最后,招来的三个徒弟分别从事锔瓷技艺、竹刻工艺、书法篆刻技艺。三年时间的教学,钱高潮先从教授传统技艺开始,然后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引导培养,“其实他们原来的技艺基础和我的鸡血石雕技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鸡血石的石材本身就相对稀缺,创作作品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打破材料的限制,让他们将石雕技艺用在不同的材料上面去,这对于他们来说,三年的学习后创作的发挥余地就更大了。”这种创新的带徒方式,也让钱高潮有着不小的收获:“这三年时间,我也是跟着他们年轻人一起在不断的在进步。”

钱高潮说,“大师带徒”项目是由政府主导,权威性和推广性、影响力都比较强,这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来说是利好的,“对于我个人来说,参与这么好的项目,有什么理由不把他们带好呢?”
虽然三年的教学时间即将结束,但钱高潮说当师父这件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目前这三年,他们还没有取得更大的成绩,但是在以后四年五年甚至十年时间里,只要他们还想学,我肯定要继续支持他们的。”


从专业上来看,夏琳璐的起点还是比较高的,从7岁开始学习美术,再到中国美院进行系统性学习,毕业后她开始一边创业,一边在高校当老师,又成为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及锔瓷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不过夏琳璐觉得,学艺这条路,永无止境。跟着钱高潮大师学艺的三年,她觉得自己收获非常大。一方面是来自技艺的学习。“鸡血石雕的技艺是非常吃功夫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石头的变化不断思考,在做之前和做之后会有非常惊艳或者说很意想不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一个探索过程,对我来说挑战很大。”另一方面,她在钱大师身上学到的“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是她受益一辈子的。“师父做这项技艺,不仅仅只专研雕工,他还研究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自己也练字,研究国画。他告诉我,学艺首先要对这份技艺敬畏,然后要把自己心沉下来,进行深度的思考,克服一些急躁,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慢慢会找到自己的路子。”夏琳璐说,今后她会继续跟着钱大师学下去,“老师经常跟我说,我的优势就是对各种材料的研究和综合运用,还有技艺的一些融合叠加,希望我能坚持开拓下去。”

夏琳璐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家虹担任了“大师带徒”项目第二轮、第三轮的导师。到了第三轮招徒,她希望加入更多年轻的力量,所以这一轮她招进来两位90后一位80后,专业层面也做了延伸,除了传承杭绣技艺本身,还有一位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更多的是走设计方向。“我希望他们三个人能融合一个团队,有技艺有设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金家虹坦言,近些年来,从大环境来看,各方面对非遗技艺的传承都很重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加入到杭绣的队伍中来,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同时她也在这些年的带徒过程中发现,学习技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针法,三五年是基础,能否长远地走下去,除了自身的热爱和家庭的支持外,更多还需要思考和钻研。

“刺绣不是单独的技艺门类,它需要接触更多更广的文化,需要不断地吸收传统元素,运用到自身的技艺中来。所以我经常带他们去看各种展览,传统纹样的、现代设计的,尽多可能地开眼界。”
金家虹说,目前的三位学生,有两位是主攻传承技艺的,其中有一位很明确想要留下来继续学习。前面提到的以设计为主研究生,更多地承担起创新和传播的任务,她利用自身在学校的优势,把传统技艺传播到更多年轻人的身边。
“未来的路子怎么走,还是靠他们自己,当然我会做一个把关和引导,尽我所能给他们提供更好地条件和支持。”
因为喜爱,90后的杭州人杨馥祯,很早就开始学习手绣技艺。不过,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拜师后会把兴趣发展成事业,“有一个部分受师傅影响,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真的喜欢。”
杨馥祯说,自己一坐下来拿起针,内心就会很自然地静下来,在创作过程中,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她都不会觉得很痛苦。杨馥祯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对色彩也比较敏感,学艺术、学技艺还算有点天赋。跟着金家虹学习的三年,她的作品也得了不少奖项,一度还获得了工美艺术相关博览会比赛的金奖,这让她切实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我觉得我可以把这个事情一直做下去,做一辈子,没有退休的年限。”
马上进入“大师带徒”学习的收尾阶段,杨馥祯已经和金家虹明确表态,自己还想继续学下去,打好基本功的同时,还想探索一些中西合璧的作品,做些创新的尝试。

杨馥祯作品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亚青,也担任了“大师带徒”项目第二轮、第三轮的导师。她在新一轮的招徒提高了要求,除了更年轻,学历也要求更高些。最后三个招进来的徒弟全部是大学学历,而且都有绘画基础。
“这次的三个徒弟,我都很满意,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悟性很高,学东西也快,眼界开阔,方方面面的知识积累也多,和传统的手艺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孙亚青说,现在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跟自己学艺,是非常难得的,她非常珍惜。三个徒弟,一个学扇面烙画,两个学拉花,都是她的强项,“当师傅,我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要身体力行传授技艺,一个是为他们‘把脉’,这段时间你进步很快,这段时间你三心二意了,你最近有什么困惑,我都要做提醒,帮他们梳理解决,帮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另一个层面,孙亚青也鼓励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绘画优势,多去创作,“自己会画图,心中就有谱,做出的扇面就会更有灵性。”

孙亚青感慨,今年是王星记创办的150年,她在王星记也呆了整整50年,如今她依旧坚持带头冲在一线,让品牌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我希望给王星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苗子,学艺其实学的一种精神,技艺是第二位的,学做人第一位。我自己就是一路从普通工人打拼上来的,我也希望我的徒弟们都有一种王星记匠人的精神。今年他们学成了,其实后续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已经考虑给他们安排好岗位,让他们安心留下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传承和创新。”

原本就学国画的刘金彩,这次跟着孙亚青大师学的是扇面烙画。
“这三年的学习,跟着师父学到了很多很多,非常感恩。”刘金彩说,因为有绘画功底,师父孙亚青对她的要求就更高了,除了基本功的练习,每次的檀香扇学习,都希望她能有自己的创作想法,“她基本上每周都会亲自指导,而且会帮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有时候我主动去找她,她都很认真帮我分析作品,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刘金彩说,师父孙亚青整个人的状态是她最佩服的。“她自我要求很高,对我们的技艺要求也是精益求精,而且她很鼓励我们去创作,她说现在和以前苦学技艺的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希望我们能自己走出自己的特色来。”
学艺期间,刘金彩创作的檀香扇作品去参赛,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创作大赛”中获得银奖。这对她来说是非常好的肯定,也让她相信,自己走这条路很有希望,“我还会继续留在王星记学习更多的东西,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刘金彩作品


“虽然他们三位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但是这三年的积累,他们三个的作品都获得了国家级及省市级奖项,加起来估计每个人都至少有五六个奖项。其中一位的一件作品,已经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了,我很满意。”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国荣聊到自己的徒弟们,满是骄傲。

金国荣说,自己当年拜嵇锡贵大师为师,到后面成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都是师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自己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次带徒,他也希望给徒弟们指出正确的道路,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留到创作中去。“他们每天和上班一样的,到我萧山的工作室来,其中有2位每天到工作室坐地铁要花1个半小时,如果没有内心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我作为师父,必须要好好培养他们,带他们入门,让他们在这个行业上立足。”金国荣说,除了创作的部分,他更看重把自己从师父那里传承下来的“德艺双馨”的精神,也传递给自己的徒弟。“你东西做得最好,如果德不行的话,做得最好也没用。”目前,已有两位学生明确要跟着金大师继续学下去,“我也想过了,这批学生还是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我希望他们能沉下心来,慢慢积累,更多地和当下的社会需求相结合,找到和社会需求接轨的创作路子。”向上滑动阅览2017年,李莲莲第一次接触南宋官窑瓷,就有一种穿越了千年文化的奇妙感受。她下定决心,要步入其中,最后如愿成功拜师。
整整三年的学习过程,她形容:“很享受,内心完全静了下来。”和大师带徒项目的大部分徒弟一样,李莲莲也是脱产学习,全身心投入其中。她说自己最开始仅是因为喜欢才入门的,半年后发现自己“痴迷”其中,“我整个人都变了,定力和自信心都很足,家里人也都说我脾性稳了很多。”
学习的三年,虽然作品得了一些奖项,但李莲莲觉得远远不够,自己仅学了点皮毛,“我觉得陶瓷技艺真的是博大精深,三年五载,也仅仅是把这些拉坯施釉等制作基本功学了些,真正要创作,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下去。我愿意花这个时间下去,跟着金大师好好学,把她作为毕生事业来做。”
最让李莲莲欣慰的是,家里人都非常支持她,也很为她骄傲。“学手艺其实也在和师傅学做人,我看到他对技艺的追求、对我们无私的培养,花钱带我们去参展、平时还坚持做公益,给孩子们传播传统瓷器知识,受益匪浅。我希望自己能跟随老师的脚步,找到自己的优势,扎扎实实走下去。”

李莲莲作品


“三年带徒,我是当做带研究生来进行的。”
接手“大师带徒”项目时,翁祝红就做了明晰的定位。因此,在最初选拔徒弟的时候,他就考虑招来的徒弟必须要有一定的技艺门类理论或技艺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决心,要有立志于毕生从事这项技艺的决心,这也是我最看重的。”
这三年带三位徒弟,在传授技艺上,翁祝红主抓两个核心,一个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一个是创新。
“传统技艺是肯定绕不开的,它是最核心最基础的,也是创新的前提。玉雕技艺,需要文化积累也需要思考。玉雕的特殊,一个是材料比较难得,第二是它的作品不容易被毁坏,所以我每次都会和徒弟们说,你首先要想,500年后人家看到你这件作品,会不会认可它,把它当成精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基本功要学扎实,还要不停地吸收文化能量,不停地思考,如何将传统技艺和创新结合起来,如何让你的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翁祝红说,自己的教学方式,一块是给徒弟们理清创作思路,另一大块就是试错成本,“在我这里创作作品,不是单纯地考虑,做成一件作品,如何去售卖。而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地去创作,就算做完了不满意,也允许推翻重做。”
三年带徒即将到期,有徒弟已表示将继续学下去,翁祝红表示,只要他们肯学,我肯定会教下去的。


拜翁祝红为师学习前,李飞也在从事玉雕工作,但他觉得那仅仅是干活,“你知道在做这个东西,但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三年的学习下来,他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知其所以然”。
这个变化,在李飞看来,对于坚定地在“玉雕”这条路走下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傅总是和我说,做玉雕,除了懂技艺,还把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进去,有了思想,我们创作的作品就不再是工艺品,而是艺术品。”
李飞说,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明白了,玉雕这门技艺,一直在做减法,多了一点少了一点,都是永远不可能再补回来的,所以必须要学会思考,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能做到这点,其实是很难的。我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跟着师傅再学下去。”

李飞作品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